编码器100问秘籍之实战与故障排除篇

四. 实战与故障排除篇

81.  问: 如何检测编码器的电源是否正常?

答: 可以使用万用表测量编码器电源输入端的电压,看是否在额定电压范围内。如果电压为零或远低于额定值,说明电源存在问题,可能是电源适配器故障、电源线断路或接触不良等。例如,测量一个额定电压为 24V 的编码器,发现输入端电压只有 5V,说明电源存在异常。

82.  问: 编码器输出信号电压异常,如何排查?

答: 用万用表测量编码器输出信号的电压,与额定值比较。如果电压过高,可能是电源电压过高或编码器内部电路故障;如果电压过低,可能是电源电压不足、线缆电阻过大、信号负载过重或编码器内部故障。例如,测量编码器输出信号电压过低,检查发现是电源适配器输出电压不足,更换电源适配器后,电压恢复正常。

83.  问: 上电后,PLC/驱动器读不到任何编码器信号,排查步骤是什么?

答: 常见原因:电源接反、电缆断路、编码器损坏、配置错误。

排查应遵循“由外到内、由简到繁”的原则: 首先确认编码器的供电电源是否正常稳定,接线(包括电源线、信号线)是否牢固无误;随后检查 PLC/驱动器的输入端口配置(如 NPN/PNP 类型)与编码器信号类型是否匹配,硬件组态或参数设置是否正确;若以上均无问题、则故障可能源于编码器本身,可通过万用表测量其输出信号或更换一个确认良好的编码器进行交叉测试,以最终确定是编码器损坏还是上位系统的问题。

84.  问: 增量编码器计数不准,时多时少,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答: 增量编码器计数不准且时多时少,可能的原因主要包括:电气干扰(信号线屏蔽不良或接地不当导致噪声叠加);电源波动(供电电压不稳影响编码器及信号输出质量);机械振动(安装松动或联轴器对中不良引起轴抖动,导致脉冲丢失或增多);信号质量问题(电缆过长、衰减或破损造成波形畸变);编码器本身故障(光栅污染或内部元件老化);以及 PLC/驱动器接口参数设置问题(如滤波器设置不当或阈值电压不匹配)。

85.  问: 电机运行时编码器计数正常,一停车就发现位置偏移,为什么?

答: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停机瞬间的干扰或系统特性导致的。可能的原因包括:电机停机时的机械惯性或反弹(俗称“溜车“)导致编码器实际转动但未被计数;强电磁干扰(如刹车线圈或接触器释放瞬间)耦合至信号线,使接收端误判脉冲;驱动器或 PLC的电源滤波不佳,掉电过程中电压波动引发计数错误;此外,编码器零位(Z 相)信号不稳定多圈编码器的电池电量不足,也可能导致参考位置丢失从而显示偏移。

86.  问: 绝对值编码器通信超时,如何一步步排查?

答: 通信超时表明主站无法在预定时间内收到从站(编码器)的有效回复。需要系统性地从物理层到应用层进行排查。

排查流程:

物理层检查(最先检查):

电源:用万用表测量编码器端的供电电压,确保在额定范围内(如24V±10%),且功率足够。

  • 接线:

& 检查通信线(如 DATA+、DATA-、CLK+、CLK-)是否断路、短路或接触不良。

& 核对线序: 这是最常见的错误,确保每根线都接对了

& 终端电阻: 对于 RS485 等差分总线,检查线路末端是否安装了匹配的终端电阻(通常是 120Ω)

  • 屏蔽: 确认屏蔽层是否在控制器端单点接地,编码器端悬空。

网络配置检查:

& 波特率: 确保主站和编码器的波特率设置完全一致。

& 站地址: 检查编码器的节点地址是否与主站配置的地址一致,且网络上无地址冲实。

& 协议选择: 确认主站选择的协议(如SSI、PROFIBUS、EtherCAT)与编码器支持的协议匹配。

编码器本身检查:

& 替换法: 用一台已知良好同型号编码器替换测试。如通信恢复,则是原编码器故障。

& 指示灯: 许多编码器有通信状态指示灯,根据说明书判断指示灯状态的含义。

环境干扰检查:

检查编码器电缆是否与动力线并行敷设,强电磁干扰可能阻塞通信。尝试临时将编码器电缆远离干扰源测试。

控制器/主站检查:

& 检查控制器接口模块是否正常工作,可以尝试更换接口模块的槽位或更换模块本身。

& 检查主站程序中的配置参数是否正确。

87.  问: 如何判断是编码器本身坏了,还是我的控制器接口坏了?

答: 最可靠的方法是替换法

编码器替换: 将可疑编码器安装到已知正常的同类设备上,如果问题复现,则编码器坏。

接口替换: 我一个已知正常的同型号编码器接到可疑接口上如果仍不工作,则接口坏。

无备用件时的初级判断:

增量编码器: 断电测电源引脚电阻,不应短路。上电后手动慢转轴,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输出,电压应有跳变。

绝对值编码器: 检查电源,尝试用USB转接适配器直接与编码器通信。

88.  问: 编码器在长期使用后精度下降,是什么原因?

答: 可能的原因有: 机械部件磨损,如轴承磨损导致偏心;码盘老化、磨损或被污染;内部电路元件老化,导致信号处理精度下降。例如,一个使用多年的编码器,因轴承磨损导致精度下降,更换轴承后,精度有所恢复。

89.  问: 更换新编码器后,为什么系统还是不正常?

答: 更换后问题依旧,说明问题根源不在编码器本身。

参数配置错误: 新编码器的分辨率、方向、类型等参数未在驱动器/PLC 中正确设置。

接线错误: 线序接错,例如 A/B 相、+/-接反。

机械问题未解决: 联轴器打滑、键槽损坏等根源性机械故障依然存在。

控制器接口已损坏: 第一次故障时可能已冲坏控制器接口,换新编码器也无济于事。

根源性干扰未消除: 导致第一个编码器损坏的强干扰源(如电源过压、短路) 依然存在。

90.  问: 绝对值编码器通电后位置值跳变或不稳定,是什么问题?

答: 数据跳变意味着严重干扰或硬件故障。

板端电磁干扰(EMI): 电缆屏蔽不良,且位于强干抗源旁;

电源质量极差: 纹波噪声过大,影响了编码器内部数字电路;

接地环路: 形成地环路,地噪声被引入;

编码器内部故障: 光栅/磁栅污染或损坏,读数头问题。

91.  问: 电机运行时有异响,且编码器反馈出现毛刺,可能是什么问题?

答: 这是典型的机械问题引发电气反馈异常

原因: 电机轴承损坏、齿轮箱故障、联轴器松动等机械问题会产生异常振动,这种振动直接传递到编码器上,导致其码盘与读头发生非正常的相对位移,从而在反馈信号中产生毛刺。

诊断: 异响和信号毛刺同时出现,应首先排查机械侧。用听音棒检查轴承,检查机械连接。

92.  问: 中空轴编码器与实心轴编码器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 中空轴编码器的优点是安装方便,可以直接套在被测轴上,节省安装空间;缺点是对被测轴的直径有要求,且价格相对较高。实心轴编码器的优点是价格较低,适用范围广;缺点是需要通过联轴器与被测轴连接,安装时对同心度要求较高。例如,在一些大型滚筒的转速检测中,常采用中空轴编码器,方便安装。

93.  问: 更换伺服电机后,是否需要重新校准编码器零点?

答: 是的,必须重新校准。

原因: 即使同一型号的电机,其编码器与电机磁极(UVW)之间的相对机械位置也是随机的。更换电机后,这个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如果使用原来的零点,会导致磁场定向控制(FOC)错误,表现为电机无力、抖动或飞车。

方法: 执行伺服驱动器的编码器调零或磁极位置辨识。这个流程通常会让电机短时通电旋转以识别磁极位置,并自动建立新的零点偏移量。

94.  问: 编码器信号受到变频器干扰,有哪些快速的补救措施?

答: 如果布线已无法更改,可尝试以下补救措施:

加装磁环: 在编码器电缆两端(尽量靠近接口处)套上铁氧体磁环,绕2-3圈,可有效抑制高频共模干扰。

使用信号隔离器: 在编码器输出和控制器输入之间串接一个信号隔离模块,可切断地环路并隔离干扰。

检查接地: 确保变频器、电机、控制柜的接地良好、可靠,且为星型一点接地,避免地环路。

95.  问: 伺服电机编码器失速的原因有哪些?

答: 伺服电机编码器失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机械问题: 编码器机械部件损坏、松动或者接触不良等问题会导致编码器输出信号不稳定,进而影响伺服电机的控制。

电气问题: 编码器供电电压不稳定、电缆线接触不良、电磁干扰等问题,都会导致编码器输出信号不稳定,进而影响伺服电机的控制。

√程序问题: 伺服电机控制程序设计错误、控制参数设置不当等问题,也会导致编码器输出信号不稳定,进而影响伺服电机的控制。

环境问题: 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等问题,都会导致编码器机械部件或电子元器件损坏或失效,进而影响伺服电机的控制。

其他问题: 伺服电机的机械负载过重、驱动器故障、电机电源供应不稳定等问题,也可能导致编码器失速。

96.  问: 如何备份和恢复绝对值编码器的配置参数?

答: 方法因协议而异。

√ IO-Link/现场总线: 这是最方便的方式。主站软件(如 TIAPortal)通常提供“上传/下载设备参数“的功能,可以直接将参数备份到项目文件中或从文件恢复到新编码器。

√通过调试软件: 许多编码器品牌提供专用的调试软件,通过USB 转接器连接编码器后,可以读取和保存所有参数文件。

√手动记录: 对于通过拨码开关设置的编码器,拍照或记录拨码位置。

97.  问: 什么是“编码器信号丢失“错误? 如何排查?

答: 此错误表示控制器在一定时间内未检测到任何编码器脉冲变化。排查方法有:

检查基本项: 电源、电缆、连接器。

检查转速: 电机是否真的在转? 是否低于编码器的最低启动速度?

检查信号电平: 用万用表测量信号电压,旋转时是否变化。

检查使能: 伺服驱动器是否已使能? 未使能时有些编码器可能不输出信号。

98.  问: 在调试阶段,如何快速验证编码器反馈方向是否正确?

答: 调试阶段,一般采取以下措施来验证编码器反馈方向:

点动测试: 在驱动器或 PLC中手动发出一个微小的点动指令(如让电机正转1圈)。

观察反馈: 同时观察驱动器软件中显示的位置反馈值。

判断: 如果电机正转,位置反馈值增加;电机反转,位置反馈值减少,则方向正确。反之,则方向错误。

修正: 在驱动器参数中找到“反馈反向”或“Encoder Invert”之类的选项,改变其设置即可。切勿通过调换电机相序来修正!

99.  问: 系统升级时,如何将旧的并行输出绝对值编码器替换为新的总线式编码器?

答:

硬件更换: 用新的总线式编码器替换旧编码器。

接口更换: 将连接到并行 DI点的电缆更换为网络电缆(如网线),并接入相应的通信模块(如 PROFINET 模块)。

软件重配: 在 PLC硬件组态中删除旧的 DI模块,添加新的通信模块,并配置编码器的 GSD/ESI 文件。

程序修改: PLC 程序中,将原来从DI点读取位置数据的逻辑,改为通过通信从新模块的地址映射区读取数据。可能需要处理数据格式的转换。

100.  问:客户维修替换老旧设备上 Modbus-RTU协议的编码器不知道编码器的从站位置和波特率,怎么确认?

答:

使用示波器或者逻辑分析仪测量出上位机所使用的波特率及数据格式。

根据 1bit 数据的时间可以计算出波特率,通过观察1字节的数据,可以判断出数据位和有无校验码(无校验、奇偶校验)

根据报文数据判断出从站地址。

可通过 RS485 串口工具(或逻辑分析仪)检测上位机发出的报文,也可以使用带串口协议分析的示波器观察上位机发送的报文。

定制你的专属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