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器100问秘籍之技术拓展篇

二. 技术拓展篇

41.  问: BISS协议相比 SSI有什么优势?

容: BISS是一种全双工同步串行通信协议,支持数据的双向传输,而 SSI是单工通信,数据传输方向单一。BISS 的最高通信波特率可达 10MbpS,远高于SSI的 1.1MHz。BISS 采用了差分编码和加密技术,提供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抗干扰能力,而SSI没有采用这些技术,因此在复杂工业环境中可能受到干扰。此外,BISS在传输数据时采用了CRC校验和数据加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 SSI没有这些保护措施。

42.  问:“真多圈”与“假多圈”编码器在实现机制和可靠性上有何根本差异?

答: 真多圈: 基于机械齿轮传动的计数器。内部有精密的齿轮减速机构,将圈数机械地“存储”在齿轮相对位置上。断电无需任何电力,依靠机械结构本身维持信息。优势:绝对可靠,寿命等同于机械寿命。高端工业应用(如风电变桨、港口起重机)强制要求使用真多圈编码器。

假多圈: 基于电池供电的计数器。单圈部分正常工作,圈数由计数器记录,断电后由后备电池维持供电。风险点: 电池有寿命(通常几年),电池耗尽或脱落瞬间,多圈数据立即丢失。

43.  问: 绝对值编码器数据中的校验位有什么用?

答: 校验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防止错误数据被采用。常见校验方式:

奇偶校验: 检测单比特错误

√ CRC 校验(循环冗余校验): 检测多位错误

检查和: 简单求和验证

工作原理:

发送方计算校验值随数据发送,接收方重新计算并比对,不一致则请求重发或报警。

重要性: 在工业环境中,电气干扰可能导致数据错误,校验机制至关重要。

44.  问: 什么是编码器的“零点”或“参考点”? 如何设置?

答: “零点”或“参考点”是编码器轴上一个特定的机械位置,与该位置对应的输出位置数据被定义为“0”或一个已知的预设值。设置方法因编码器类型而异:

增量编码器:

其“Z相”脉冲位置就是机械零点。设置方法是将机器轴移动到希望的零点位置,然后微调编码器本体(松开安装螺丝轻微旋转)或在驱动器/PLC中捕获Z脉冲并将其设定为参考点。一旦断电,此数据丢失,下次上电需重新回零。

绝对值编码器:

单圈绝对值: 通常通过编程设备或特殊的软件命令进行设置。将机器轴移动到零点位置,然后执行“设置当前位置为 0”的操作。此设置通常保存在编码器内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永久有效。

多圈绝对值: 除了设置圈内位置零点,还需要将圈数清零。现代多圈编码器(如机械式或韦根式)的圈数零点一旦设定也是永久的。

重要提示: 在设置绝对值编码器零点前,必须确保其与控制器之间的多圈数据范围(如 0-4095)和圈数范围(如0-4096 圈)的对应关系已正确建立,否则可能导致数据溢出或逻辑错误。

45.  问: 如何用示波器捕捉和观察编码器的脉冲信号?

答: 使用示波器是诊断编码器信号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步骤如下:

  • 探头连接:

使用差分探头最佳,可以避免接地问题并真实测量差分信号。

若使用普通单端探头,可将探头尖接 A+,地线夹接A-(对于差分信号)来近似测量。注意: 地线夹务必接在编码器端的地参考点,避免形成地环路。

2)触发设置: 将触发模式设为边沿触发,触发源选择你所观察的信号(如 A 相),触发斜率设为上升沿或下降沿。

3)时基(Timebase)调整: 根据编码器转速调整时间刻度。低速时展开时间轴看单个脉冲波形,高速时压缩时间轴看信号整体质量和抖动。

  • 观察内容:

幅值: 高电平是否接近电源电压,低电平是否接近 0V。

波形: 上升/下降沿是否陡峭,有无过冲、振铃或圆角。

噪声: 信号线上是否有明显的毛刺噪声。

B相位差: 双通道同时观察A相和B相,看是否接近90°

Z脉冲: 单独捕获Z脉冲,看其宽度和与 A/B 相的位置关系

46.  问: 编码器信号在长距离传输时会出现什么问题? 如何解决?

答: 长距离传输会引入信号衰减、失真和干扰。

可能出现的问题:

信号衰减: 导线电阻和电容导致高频分量衰减,脉冲边沿变缓。

噪声干扰: 电缆像天线一样,更容易拾取环境电磁干扰。

信号反射: 阻抗不匹配(特别是终端)导致信号在电缆两端来回反射,造成波形畸变。

地电位差: 距离越长,编码器端和控制器端的地电位可能差异越大,对单端信号的影响越严重。

解决方案:

使用差分信号(RS422): 这是最有效的手段,抗共模干扰能力强。

正确终端匹配: 在接收端并联一个与电缆特征阻抗匹配的电阻(通常是 120Q),消除反射。

使用高质量屏蔽电缆: 双层屏蔽(编织网+铝箔),并将屏蔽层单端良好接地。

增加信号中继器/放大器: 在长距离中途放大和重塑信号。

降低波特率:对手绝对值串行通信,降低波特率可以提高抗干扰能力,延长传输距离。

47.  问: 屏蔽线在编码器接线中至关重要,应该如何正确接地?

答: 屏蔽层接地的目的是为干扰噪声提供泄放路径,而不是作为信号回流路径。具体操作是将屏蔽层在控制器(接收端)单端接地、在编码器(发射端)悬空(不接),并用绝缘胶带包好。如果两端都接地,两个接地点之间的电位差会在大地环路中产生电流(地环路电流)),这个电流流过屏蔽层本身反而会形成干扰。单端接地既避免了地环路,又为高频干扰提供了泄放到大地的路径(通过寄生电容)。

48.  问: 环境温度对编码器的性能有什么影响?

答:温度变化会通过多种物理机制影响编码器。具体影响:

机械方面: 不同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同,导致轴承预紧力变化、

码盘与读头间隙变化,引入测量误差

电子方面: 半导体器件特性、电阻值、晶振频率等都会随温度

漂移,影响信号处理电路的精度和稳定性。

光学方面(光电编码器): LED 光源亮度、光电传感器灵敏度随温度变化。

编码器手册会给出工作温度范围和温度系数(如±0.5ppm/°c),表示温度每变化 1°C,精度漂移多少。

在环境温度变化大的场合(如户外、机床),需选择宽温型编码器,并在系统设计时考虑热补偿。

49.  问: 在直接驱动应用中,对编码器有何特殊要求

答: 直接驱动电机转速低、转矩大、要求极高的动态响应和精度,因此编码器需满足:

极高的分辨率: 通常要求 24位(1600万计数/转)以上的单圈绝对值分辨率,以实现低速下的平稳和精确定位。

高可靠性: 直接驱动常用于高价值设备,编码器必须 MTBF高。

多圈功能: 需多圈绝对值功能记录超大范围的运动。

紧凑的安装尺寸: 直驱电机常为薄饼式中空结构,编码器也需相应扁平化。

案例: 高端数控转台使用直驱电机,其配套的编码器需具备26 位以上的分辨率和机械多圈功能,以保证转台任意角度定位的精准性和断电后的位置保持。

50.  问: 旋转编码器引脚 123 是什么意思?

答: 旋转编码器通常有三个引脚,标记为1、2、3。其中1和2是输出信号,而3是接地线。

具体来说,1和2引脚产生的信号是由编码器内部的光电传感器产生的,用于检测旋转轴的运动。当旋转轴转动时,光电传感器将产生不同的输出信号,旋转方向也会影响输出信号的相位关系。因此,1和2引脚产生的信号可以用来确定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而3引脚则是接地线,通常需要连接到电路板或电源的接地端。这是为了确保信号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避免信号被干扰或误读。

51.  问: SSI编码器选双绞线还是平行线?

答: SSI编码器可以使用双绞线或平行线进行传输。具体选择哪种传输线路取决于应用中的要求和限制。

双绞线是常见的传输介质,它可以减少电磁干扰和信号串扰,并能够提高传输距离。双绞线还比较灵活,易于安装和维护。

相比之下,平行线传输可能更为简单和直接。然而,平行线传输可能会受到电磁干扰和信号串扰的影响,并且在长距离传输时需要更多的电缆。

所以,在选择传输线路时,需要考虑到应用中的特定要求、成本和可靠性等多个因素。根据市场应用来看,基本上都是用的双绞线。

52.  问: 在高速应用中,如何计算编码器的响应频率是否满足要求?

答: 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进行验算:

最大响应频率(Hz)≥(电机最高转速(RPM)/60)x编码器线数(PPR)x倍频数

举例: 电机最高转速为 3000RPM,选用2500线编码器,使用4倍频。

所需响应频率=(3000/60)x2500x4=50x2500x4=500.000Hz = 500 kHz

选型: 这意味着你选择的编码器其最大响应频率必须高于500kHz。为保险起见,通常选择裕量为1.5-2倍,即选择响应频率为 750KHz 至 1MHz 的编码器。

53.  问: 什么是“多圈限位”功能? 它有什么用?

答: 多圈限位是多圈绝对值编码器的一项高级功能,允许用户设置一个软件意义上的“行程范围”。

功能描述: 用户可以在驱动器或配置软件中,设置一个最大圈数(例如 1000 圈)。当编码器的实际转动圈数达到这个设定值时,其输出的多圈数据将不再增加(或不再减少),仿佛碰到了一个无形的限位开关,但机械上仍然可以继续转动。

核心用途: 创建虚拟工作区域: 在一个机械行程很长的设备上(如升降机、移动台车),定义一个安全的软件行程范围,防止程序错误导致机械撞击硬限位。

与设备行程匹配: 将编码器的多圈数据范围与设备的最大物理行程精确对应起来,简化程序逻辑。程序员可以直接使用编码器反馈的绝对位置,而无需进行复杂的换算。

重要提示: 多圈限位是软件限制,它不能替代机械硬限位和安全电路提供的安全保护。

54.  问: 什么是“冗余编码器”设计? 它用于什么场合?

答: 冗余设计是指在一个关键轴上安装两个或多个独立的编码器系统,为了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安全性。可以是两个独立的物理编码器,也可以是单个编码器内有两套完全独立的扫描单元和输出电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编码器”)。

热备份: 一个编码器作为主用,另一个备用。主用故障时自动无扰切换到备用,系统不停机。(用于高可用性场合,如连续生产线)。

交叉校验: 两个编码器同时工作,控制器比较它们的数据。一旦发现不一致,立即触发安全停机功能。(用于安全场合,如起重机、机器人)

55.  问: 从系统可靠性工程角度,编码器有哪些潜在故障模式?

答: 编码器的潜在故障有以下几种:

早期故障: 元器件缺陷、焊接不良

随机故障: ESD 击穿、过电压、振动导致连接松动

磨损故障: 轴承磨损、光源衰减、机械疲劳

系统性故障: 设计缺陷、软件错误、接口不兼容

外部故障: 污染、物理损伤、电缆断裂

56.  问: 在机器人中,编码器扮演着什么角色?

答: 编码器是机器人的“关节感觉神经元”。它实时监测每个关节电机的转动角度、速度甚至加速度,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机器人的“大脑”(控制器)。大脑通过对比“指令位置”和“反馈位置”,不断调整输出,从而实现精准、平稳、高速的运动控制。

案例: 想象机器人拧螺丝。如果没有编码器,它不知道手爪转了多少度,可能拧不紧或拧过头。编码器实时反馈旋转角度,确保扭矩和角度都恰到好处。

57.  问: 机器人关节为什么普遍采用绝对式编码器而不是增量式?

答: 核心原因是“上电即知位置”,无需回零操作。

增量式编码器上电后需要驱动关节电机执行“回零”动作来寻找机械零点,这对于一个多关节、多自由度的机器人来说,过程冗长、机械冲击大,且不安全。

绝对式编码器上电后立刻就知道每个关节的绝对角度,机器人可以立即开始工作,提升了效率、安全性和用户体验。

58.  问:机器人不同部位(如基座、手臂、手腕)对编码器的要求有何不同?

答。机器人不同部位的要求不同:

基座/大臂关节: 承载大,但绝对精度要求相对稍低。可选用成本效益更优的磁性绝对值编码器。

手腕小关节: 要求极高的精度和分辨率,以实现末端执行器的精微操作(如精密装配、缝纫)。通常选用高端的光学绝对值编码器。

末端执行器: 可能直接使用小型化的微型编码器或旋转变压器来反馈手爪的开合角度或扭矩。

59.  问: 为什么很多机器人的关节模组采用双编码器系统?

答: 在电机和关节输出端分别安装编码器,是为了构建全闭环控制,直接监测关节的最终输出位置,从而实时补偿减速器传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背隙和弹性形变。这使得机器人能够摆脱传统半闭环系统依赖电机反馈推算位置所带来的误差,在各种负载下都能实现极高的绝对定位精度和刚性,是完成精密装配、手术操作等对精度要求高的核心保障。

60.  问: 为一个高精度、高速度、强振动的应用场景,应优先考虑哪些编码器特性?

答: 这是一个苛刻的应用环境,选型需综合考虑和权衡:

类型选择: 优先选择高品质的磁编码器或感应式编码器,因为它们天生抗振动能力强。如果精度要求极端苛刻,可考虑加固型的光电编码器,但需评估振动指标。

分辨率与精度: 选择高分辨率(如20位以上)且重复精度高的型号。绝对式优于增量式,避免回零操作。

信号与接口: 差分输出(RS422)或工业以太网(EtherCAT)接口是必须的,以确保高速下的抗干扰能力。响应频率需留有足够裕量。

机械结构: 选择重型轴承、坚固外壳的型号,确保其机械规格(轴负载、抗振动冲击)远高于应用的实际值。

防护等级: 至少IP67,防止油污、冷却液等侵入。

安全认证: 如果涉及人身安全,需选择具备相应SIL/PL等级的安全编码器。

定制你的专属传感器!